抗癫痫药物临床少见的不良反应癫痫是一种以大脑神经无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需长期用药治疗,甚至终生用药,使用抗癫痫药物(AEDS)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肝肾损害、牙龈增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等,但少见不良反应易被疏忽,为安全用药,现综述如下。
1 对代谢的不良反应
1.1 可致骨密度下降ll 长期应用AEDS中的肝药酶诱导剂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可通过诱导肝脏细胞素氧化酶P450,致维生素D缺乏,造成肌无力,破骨增多或成骨受损,轻者可致代偿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重则引起佝偻病和骨软化。而AEgis中的肝药酶抑制剂丙戊酸钠也可致骨密度下降,增加骨折的危险,但其机制与骨吸收及骨形成增加有关,但骨吸收增加大于骨形成,最终致骨密度下降。引起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是苯妥英钠,其次是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
长期使用加巴喷丁、拉莫三嗪、托吡酯等新型抗癫痫药物,也可使血中25~羟维生素D浓度降低,联合用药比单用一种更易发生。
1.2 低钠血症【2 卡马西平致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5%~4O%,严重者需停药,其与用量无关,可能与下丘脑渗道压感受器的敏感性改变有关。奥卡西平也可致低钠血症。
1.3 对体质量的影响【3 J 在AE gis中,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加巴喷丁、氨乙烯酸均可致体质量增加,其中以丙戊酸钠最常见。相反,托毗酯、非氨酯可致体质量减轻。
使体质量增加的可能机制:
①高胰岛素、低血糖。胰岛素浓度升高或糖异生受阻,可引起低血糖,通过作用于下丘脑有关神经元,使患者食欲增加。
② 肉碱水平下降。服用丙戊酸钠的癫痫患者血中肉碱水平下降,导致脂肪酸8氧化受阻和糖异生受阻,葡萄糖消耗增加,低血糖刺激,致食欲增加。
③ 氨基丁酸介导的抑制作用。高浓度的丙戊酸钠可通过增加下丘脑中部介导的抑制作用,以增强食欲,并降低能量消耗
④ 瘦素。瘦素是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激素,在能量平衡与体脂稳定中起重要作用,服用丙戊酸钠对瘦素作用的抵抗,可导致肥胖。
2 对皮肤结缔组织的不良反应
2.1 超敏综合征_5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在用药2~6周时,可出现较少见的斑疹样损害,可逐渐加重呈现紫癜或剥脱性皮炎,伴有发热、面部水肿、淋巴结肿大、肝肾损害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这可能与遗传缺陷致肝细胞氧化物羟化酶缺乏,引起中间代谢产物蓄积,发生自体免疫有关。
2.2 Stevens—Johnson综合征l6 J 多在服药1~3周后出现,先有发热、咽痛、寒战及全身不适等,最终可产生靶器官损伤,如多发性小疱,甚至大疱、破裂及感染。一般皮损占体表的1O%以上,角膜瘢痕形成是常见的并发症。
2.3 其他 7 ]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可致良性皮疹,一般在用药3~8周后出现,皮肤损害类似麻疹样改变,减量或停药后可消失。有发生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报道,可致30% 以上表皮剥脱;还可见狼疮样反应。
3 对内分泌的不良反应
L9 JAE gis中的肝药酶诱导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长期应用可使血中睾丸酮水平降低,即性功能障碍及生殖能力下降;也可使患儿体内T”T 下降,促甲状腺激素增多。
其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 通过肝药酶诱导作用加快TSH的代谢;
②使血中T 转化为 的速度加快;
③ 药物可能与甲状腺结合球蛋白发生竞争性结合;
④TSH降解增加等。肝药酶抑制剂对甲状腺功能则无明显影响。
4 其他
4.1 加重癫痫发作 j 0J 使脑内7一氨基丁酸浓度增高的AEDs可加重全身性发作。如氨己烯酸可加重肌阵挛发作和失神发作,加巴喷丁及拉莫三嗪可加重肌阵挛发作,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及加巴喷丁可加重失神发作。
4.2 对认识功能的影响In] 某些AEDs降低病变部位神经元兴奋性的同时,也可降低正常认知功能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与起始用量、总剂量、增加药量的速度、个体敏感性、血药浓度、药物特点密切相关。传统的AE Ds中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大的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不同的药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不同,苯妥英钠可致患者警觉、记忆、注意力、智力、运动速度、行为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损害;苯巴比妥损害认知功能包括警觉性、注意力、言语、知觉活动、学习能力及记忆。卡马西平对认知功能和行为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AE Ds的不良反应多,且机制复杂,在临床用药中应加强监护,密切观察,以减轻或防止对患者的损害。
查询十下,不如咨询一下,扫码添加您身边的健康顾问,倡导“无病要预防、有病先咨询”新诊疗模式,走出治疗误区,避免过度治疗,随时随地与专家互动咨询。
上一篇:抗癫痫新药特点怎么样 下一篇:外伤性癫痫病吃哪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