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七情失调,多责惊恐
痫病本身即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脑病疾患。历代医家在对情志因素致痫的病因论述中,多重点强调惊恐致痫的作用。在《素问·举痛论》中就有"巩则气下 "、"惊则气乱"的论述。而《素问·奇病论》则云"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惊痫候》曰"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精神伤动,气脉不足,因惊而作痫也。"《寿世保元·痫证》曰:"盖痫疾之原,得之惊,或在母腹之时,或在有生之后,必因惊恐而致疾。盖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恐气归肾,惊气归心。并于心肾,则肝脾独虚,肝虚则生风,脾虚则生痰,蓄极而通,其发也暴,故令风痰上涌而痫作矣。
可见在七情失调、情志过极的诸情志因素中,以惊恐最为常见和重要。由于突受大恐,致使气机逆乱,进而损伤脏腑,肝肾受损则易致阴不敛阳而生热生风,脾胃受损则精微不布,痰浊内聚。经久不化,遇逢诱因,则痰浊或随气逆,或随火炎,或随风动,蒙闭脑窍,发为癫痫。
又《景岳全书·杂症谟·癫狂痴呆》指出小儿痫证"有从胎气而得者,有从生后受而得者,盖小儿神气尚弱,惊则肝胆夺气而神不守舍,舍空则正气不能立而痰邪足以乱之。"说明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神气怯弱,或素蕴风痰,复因惊恐,而正气不能主,则痰邪作乱发为癫痫,补充了惊恐等情志因素致痫多基于正气不足的内在因素,同时也反映了惊恐致痫更以小儿为多。
(二) 先天因素,尤重孕产
综合文献分析,中医学明确指出先天因素在癫痫病发生中的作用,并多从孕妇调养失当和胎儿发育不良两个方面说明痫病的先天原因。
《素问·奇病论》云: "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临证指南医案·癫痫》也指出:"痫病……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内脏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积痰,厥气内风,卒焉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气反然后已。"尤其是幼儿癫痫,与先天因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正所谓"病从胎气而得之"。因胎儿在母体中,母体突然受到惊恐,一则致使气机逆乱,进而损伤脏腑;一则导致精伤而肾亏,所谓 "恐则精却"。母体脏腑损伤,精气亏损,势必影响胎儿正常发育,胎儿出母体后形体未充,神气怯弱,易受惊恐发为癫痫。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上·惊痫》认为"新生即痫者,是其五脏不收敛,血气不聚,五脉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
《诸病源候论》则重视孕妇调养失当的作用,指出: "其母怀娠,时时劳役,运动骨血则气强,胎养盛故也,若待御多,血气微,胎养弱,则儿软脆易伤,故多痫病。"《活幼心书·痫证》进一步指出"胎痫者,因未产前,腹中被惊,或母食酸咸过多,或为七情所汩,致伤胎气"。《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和《活幼心书》等医书之论,说明了孕期保健非常重要。孕妇失调养与癫痫发病率的关系是一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反映了中医学对原发性癫痫及遗传因素的认识水平。
另外对某些有明显家庭史的癫痫患者,应重视命门伏邪的作用。《难经·二十九难》云 "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肾精上奉于脑,化生脑髓以源源不断的发挥脑神之作用。癫痫患者的遗传因子潜伏于命门之中,出生后如无足够的后天因素诱发,可与常人相同,发生癫亲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一旦遇到足够的外因诱发,引动命门伏邪,命门之火上逆,肝火从之,形成龙雷之火妄动之火,填塞窍络,以致脐下"天枢"之机不发。天枢司清阳之上升,理浊阴之下降,若天枢之机失司,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一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不胜其扰,导致神明无主,意识丧失而昏倒;四肢受肝风牵动而抽搐;潴留之体液及脾之涎沫,被迫而溢出口而为痫发。
(三) 外伤致痫常见,但需临床详察
所谓外伤致痫一般包括产伤和颅脑外伤及身体跌仆损伤等。孕妇生产过程中使新生儿颅脑受伤,重者可立即产生抽搐,轻者可以迟发,数月乃至数年成痫,主要是由于瘀血闭窍扰神所致。
因瘀致痫以明清医家论述较多。明·鲁伯嗣《婴童百问·惊痫》指出 "血滞之窍,邪风在心,积惊成痫",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类》认为"癫痫之病,其伤在血,寒热燥湿之邪,杂然凝滞于血脉,血脉通心,故发昏闷,而又有抽掣叫呼者,皆心肝气为血困之象,即所谓天地之疾风是也",而王清任《医林改错·癫狂痫总论》中论述"是无气一时不能上转于脑髓……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更加明白的提出了癫痫是元气不足,瘀滞脑髓为患。
若因脑部跌仆撞击,或因出生时难产而使脑部受损,均可命名脑部组织受到伤害,一方面致使气血凝滞,督脉与脑部脉络受损,筋脉失养则阵挛发作;另一方面,身体跌仆损伤,经气不畅,脑气与脏腑之气不相连接,而神志逆乱,或昏不知人发为癫痫。一般外伤愈严重,特别是外伤引起脑部缺氧者,发生癫痫的可能性愈大。
对于局限性癫痫抽搐,临床上在追寻外伤病史时,要注意仔细认真,有相当一部分癫痫病人,在很早以前多有外伤史,特别应重点查问局限性癫痫患者抽搐一侧的肢端创伤史,部分肢体外伤经过漫长的岁月而后发痫,是中医病邪蓄存发病的另一特点。但外伤史多为患者所遗忘。
(四) 外感六淫邪气,尤重风毒
古代医家认为外感六淫,特别是风邪也是痫病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风为阳邪,其性炎上,易犯头部高巅。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痫候》云"风痫者,因厚衣汗出,而风入之,"强调了风邪入中致痫的病因。明·朱棣《普济方·婴防一切痫门·风痫》则云"风之为病……皆由腠理疏弱,营卫虚怯,经络不顺,关窍闭塞……是谓风痫之至也",清·陈士铎《石室秘录·卷一》说"有羊癫之证……痰迷心窍,因寒而成",提出视寒邪直中于脑的病机作用。六淫之邪皆能导致痫证发生,所以明·龚信纂《古今医鉴·五痫》说"夫痫者……原其所由……或为六淫之邪所干。"
外感时疫毒或脑内寄生虫症,内生毒热,上冲犯脑,损伤脑髓,脑神不安则成痫。诚如《灵枢·五乱》所云 "乱于头,则为劂逆,头重眩仆。"
小儿体禀纯阳,肝常有余,感受外邪或温热毒邪之后极易化热生风而惊厥,此时虽尚难诊断为痫病。但临床发现小儿易惊厥者,邪毒蓄存于内,再遇外因刺激以后发痫的可能性愈大,如清·赵学敏《串雅内编》所论 "有羊癫症……得之小儿之时居多,内伤脾胃,外感风寒;结在胸膈之中,所以遇风寒便发。
(五)饮食劳作失宜
饮食不节或食中受惊,食积下运;或脾胃积热,壅塞中焦,以致食宿为痰,积痰内伏,生热动风而为痫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惊痫候》云"食痫者,因乳哺不节所致",《医学宗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进一步认为"食痫食过积中脘,一时痰热使之然"。有关饮食失宜致痫在明·李延《医学入门· 痫》、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癫痫》等医籍中均有论述。
劳作过度,生活起居失于调摄,遂致气机逆乱而生痫证。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风癫第五》曰 "风癫,因以房事过度,醉欲饱满行使"而得,指出劳作过度、房事不节可发生痫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癫痫叙论》说: "夫癫痫病,皆由惊动,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闭塞诸经,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惊,或少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指出癫痫除七情、先天因素等病因外,若因六淫之邪之所干,或因饮食不节,或因患它病,也可使脏腑受损,积痰内伏,而成为发病的内因。一遇劳作过度、生活起居失于调摄,遂使气机逆乱而触动积痰,痰浊上扰,闭塞脑窍,壅塞经络,发为癫痫。
查询十下,不如咨询一下,扫码添加您身边的健康顾问,倡导“无病要预防、有病先咨询”新诊疗模式,走出治疗误区,避免过度治疗,随时随地与专家互动咨询。